安徽太和县属于哪个市,安徽太和县特产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县属于安徽省什么市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县属于安徽省什么市

安徽太和县属于哪个市?

安徽省太和县属于阜阳市。

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桔梗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涡阳、利辛,南抵阜阳,西接界首,西南与临泉相接,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郸城接壤。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

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千米。东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千米。太和县境南北长52千米、东西宽60千米。

扩展资料

截至2019年6月,太和县辖31个镇,分别是城关镇、旧县镇、税镇镇、皮条孙镇、原墙镇、倪邱镇、李兴镇、大新镇、肖口镇、关集镇、三塔镇、双浮镇、蔡庙镇、三堂镇、苗老集镇、赵庙镇、宫集镇、坟台镇、洪山镇、清浅镇、五星镇、高庙镇、桑营镇、大庙集镇、胡总镇、郭庙镇、二郎镇、阮桥镇、双庙镇、马集镇。具体介绍以下几个镇:

1、旧县镇位于太和县北部,向南紧邻县城,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地处东经115°14′21″至115°19′06″,北纬33°11′20″至33°17′27″。东邻关集镇,北靠双浮镇,东北隔谷河与郭庙乡,西与高庙镇,税镇接壤,南与城关镇为邻,西南隔颍河与大新镇相连。

2、关集镇,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位于太和县城东10公里处。全镇总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165亩。

3、清浅镇,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地处豫皖交界处,距太和县城45公里,西部和北部与河南省郸城县接壤,东部与洪山镇毗邻,南部与李兴镇隔黑茨河相望,双清路穿境而过,面积45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安徽太和县属于哪个市?

太和县属于地级市么

  太和县是县,不是地级市。太和县归地级市阜阳市管辖。
  太和县:是阜阳市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截至2011年,辖24个镇、7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822平方公里。
太和县属于地级市么

安徽省太和县到底是属于阜阳市还是界首市

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

  • 太和县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 

【简介】

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古名鹿上、邢丘、廪丘。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太和县下辖29镇、2乡,常住总人口141.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3.4:44.1:32.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产总值14963元。

太和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医药集散中心、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

【历史沿革】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

春秋时期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

战国时期属魏国,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后归楚国。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西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

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西晋废细阳。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

北魏太和间(477年―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

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行政区划】

1、区划沿革

民国初年实行区保制,太和县分区(顺号取积名)、97保。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设3个区、34乡(镇)、478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调整区划,并34乡(镇)为30乡(镇),计有:细阳镇、赵寺乡、望高乡、关集乡、三塔乡、竹园湖乡、龙李乡、光芦乡、龙台乡、胡集乡、黑虎乡、齐桥乡、大黄乡、高庙乡、旧县乡、陈李乡、砖桥乡、亮集乡、税铺镇、界首镇。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政村制,设10区、139乡。10区是:城关、茨谷、李兴、税黄、板黄、赵庙、洪山、光武、大新、原墙。

1950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王营、草李、长春4乡。

1952年7月撤税黄区,增设税镇、大黄、长春、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太和县设19区。

1953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黄、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1956年,太和县并为9区、1镇(城关镇)、64乡。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太和县64乡并为45乡。1958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1958年9月,改太和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太和县设李兴、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坟台、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1961年8月,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太和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1969年3月撤区并社,太和县成立20个公社。至此太和县设33个公社。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太和县设13区(镇)。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区。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太和县为15区(镇)、75乡、5个乡级镇。

1986年5月,增设区辖皮条孙镇。至此,太和县共有15个区(镇),75个乡,5个乡级镇,3个街道。1992年,太和县撤销15个区(镇)及所辖乡(镇),重新设置县辖20个镇和11个乡。1994年,县经济开发区改为安徽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8年1月,桑营撤乡设镇。9月,五星撤乡设镇。1999年12月,高庙撤乡设镇。2001年10月,双庙、阮桥分别撤乡设镇。2003年3月,大庙撤乡设镇。2006年9月,开展村级区划调整工作。太和县村级组织由804个(行政村787个,社区17个)调整为311个,其中行政村292个,社区19个。2007年增设社区1个,2008年增加行政村2个。至此,太和县共有村级组织314个。[4] 

2、区划现状

截至2016年,太和县辖29个镇:城关镇、旧县镇、税镇镇、皮条孙镇、原墙镇、倪邱镇、李兴镇、大新镇、肖口镇、关集镇、三塔镇、双浮镇、蔡庙镇、三堂镇、苗老集镇、赵庙镇、宫集镇、坟台镇、洪山镇、清浅镇、五星镇、高庙镇、桑营镇、大庙集镇、胡总镇、郭庙镇、二郎镇、阮桥镇、双庙镇,2个乡:赵集乡、马集乡。太和县政府驻城关镇。

【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涡阳、利辛,南抵阜阳,西接界首,西南与临泉相接,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郸城接壤。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千米。东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千米。太和县境南北长52千米、东西宽60千米。

2、地质构造

太和县境内地层0—40米深度内为全新统,40米以下为更新统。更新统上部,顶部岩性为青黄杂色亚粘土,颜色杂乱,较硬,干后坚实,切面光滑,有铁锰质结核及钙质结核,有裂隙,但发育不全。全新统分上、中、下3段。全新统下段顶板埋深18—24米,厚20米左右。顶部为灰黑色、紫灰色亚粘土,致密,干后坚硬,颗粒细腻,稍有滑感,裂隙不发育,含有较多地腐植质,可能为风化壳,此层是全新统下段的标志层。单层厚度4—8米,部分地区10米以上,向东南较薄,只2米左右。中部变为灰黄色亚砂土或粉砂,厚4米左右,至南部增厚,为6—8米。一般层次多,沉积不稳定,多是薄层相间的粉、亚砂与亚粘土互层。分选较差,在亚砂土内多含有钙质结核,是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分界标志层。

3、地形地貌

太和县境处于淮北淤积平原之西北部,黄泛平原是地貌类型的主体,始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以来的黄河多次西泛滥淤积而成。境内地势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米),东南低(海拔30.5米),高差5.55米,自然坡降一万分之一到七千分之一。按地貌成因分类,可分为剥蚀堆积河间平原和最新泛滥带。削蚀堆积河间平原广泛分布在河间地区,由青黄杂色亚粘土构成,顶部有50厘米左右的黑色风化壳,地表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青黄杂色亚粘土明显地遭受剥蚀,沿裂隙呈棱块状脱落,剥蚀脱落的亚粘土碎块,重新在附近或移至别处堆积起来。

4、气候特征

太和县地处亚洲大陆东部,气候按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部季风暖温带半温润地区,又接近北亚热带气候,实质是两种气候的缓冲区。其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但因处在两种气候的缓冲区,天气往往变化无常,低温、连阴雨、旱、涝、冰雹、霜冻和大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气温:年平均14.9℃。1月份最冷,平均0.7℃,7月份最热,平均27.9℃,年温差27.2℃。1959年至1985年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为-21.3℃,最高和最低温差62.1℃。太和县1959年至1985年的气象记录最低气温低于-20℃的年份有5年,最高气温超过40℃的年份也有5年。

安徽省太和县到底是属于阜阳市还是界首市

安徽阜阳太和县属于中国哪个位置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
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东临涡阳、利辛,南抵阜阳,西接界首,西南与临泉相接,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郸城接壤;县境介于东京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
安徽阜阳太和县属于中国哪个位置
上一篇 2021年11月15 06:11
下一篇 2021年10月01 00:00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