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谁提出来的,民族这一概念产生于什么时期

“中华民族”的谓称是谁最先提出来的梁启超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希望能帮到你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


“中华民族”的谓称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梁启超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
希望能帮到你
“中华民族”的谓称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此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
  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
杨度、章太炎和黄兴皆有使用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国新报》连载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相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华民族”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也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仍指汉族。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3月19日,革命派领袖黄兴,刘揆一等领衔发起的影响很大的“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这里的“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同时,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员,还发布《化解种族见解之文告》,禁止商人,报纸广告,公私函使用“大汉”字样,以示民国民族“大同主义”。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

“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何时由谁提出的

梁启超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的《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的话语中,渐渐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1899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时期所写《东籍月旦》一文中,首次采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

到1902年梁启超思考成熟,终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说法。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的观念。

“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何时由谁提出的

请问“中华民族”一词是谁提出来的?

中华是中原华夏中国华夏的简称,他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过程,华夏民族由中原向四方扩张,对外自称中国,意思文化兴盛,力量强大,绵绵不尽,内中国外夷狄,对外自称中国,这是文化概念的意思,后来泛指华夏族的土地,又有了地名的意思,1912年后又有了国号的意思,当中原华夏各取第一个,中华一词就出来了,后来感觉好,大气有内涵就用出来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民和族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民组成的族,人组成的族,族中的同一民,民为邦本,民本,民族,感觉好也就用下来了,民族这个词的提出已经相当早,根本不是什么拥清派梁启超提出来的,那时他还没生呢,章太炎不晚于1900年的《序种姓上》中说"自《帝系》《世本》推迹民族,其姓氏并出五帝之臣属",有人说梁启超最早提出民族一词,出于1899年拥清派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经考证这是梁启超的《东籍月旦》是他1902年的作品,还有更早的"上海民族繁多,其客民之聚而谋利者又率多桀黠儇巧,治民之道颇难于剂宽猛而得其平。"(壬申年七月二十一日1872年8月24日《申报》中《论治上海事宜》一文),当然还能找到比这更早的,"昔以色列民族如行陆路渡约耳旦河也,正渡之际,皇上帝尔主宰令水涸,犹干江海然,则普天下之民认皇上帝之全能,且尔恒敬畏之也。"(丁酉年九月既1837年10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所载《论约书亚降迦南国》一文),在往前早还有,唐时李筌著《太白阴经》序中有“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只要愿意找还有更早的,公元六世纪《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中华和民族这个词一结合一思考感觉挺好,于是就用下来了,中华民族这个词的提出也比较早,只要愿意考证,有人说是梁启超提出来,一是想揽功,二是有政治目的,中华民族的意思,由中原华夏民族建立的国家中国境内所包含的一切民族就叫中华民族,追求中华民族这个词谁提出来的也是没意义的,这个词先用的肯定很多,只是没有记载和去考证,但作用却流传了下来,敬那些爱思考的人,为华夏的人。
请问“中华民族”一词是谁提出来的?

求答案:中华民族复兴是谁先提出来的?

“民族”一词,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其云: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
求答案:中华民族复兴是谁先提出来的?

谁最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称谓

在中共党史上,李大钊可能是最早讲“中华民族复兴”概念的人之一。他当年用的原话是“中华民族之复活”。“复活”与“复兴”,用词不同,但意思并无太大差别。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是党的十五大以后,人类历史进入千年之交、世纪之交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八大,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始终紧紧抓住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并使之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主义思想勃然大兴,爱国主义思潮形成,“救亡图存”成为振荡全中国的话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复兴积累丰富的经验,标志中国的民族觉醒和复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孙中山遗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谁最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称谓

中华民族这个称呼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 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此外,尚有少量未经识别的人口。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133682501人。其中汉族占91.96%,少数民族占8.04%。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唐律疏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认为:“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中华民国解》)。这里强调中华一词乃区别文化高下之族的含义。“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华夏文化发达,遂以中华自称。

  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艺术和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蜚声于全世界,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贡献,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过程。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还说明了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北方、中原、南方三种不同的系统特征。在华夏、夷、三苗等族开发黄河流域、东部沿海一带和长江流域的同时或稍后,氐、羌、戎诸族开发西北和西部地区,濮、越等族开发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狄、匈奴等族开发北部草原地区,肃慎、东胡等族开发东北地区。随着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800年的诸侯割据,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的两千多年来,统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汉族因在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们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区以至全国范围内建立过政权,各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这个称呼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的?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民.族”一词,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其云:“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
梁启超先生创造的“中.华民.族”引起了很大的麻烦。“中.华”是中.国词,“民.族”是西方词。一开始认为“中.华民.族”指“汉.族”,即“汉.人”,但后来发现难以解释,又用“中.华民.族”指称“中.国人”。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也郑重宣告: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用法.律形式将民.族平等规定下来:"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就是"五族共.和"的思想。
1924年以后,孙中山的"中.华民.族"理念,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行动纲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仅明确认同此一理念,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就宣称,要秉承孙中山的遗教,"实现三.民.主.义,使中.华民国成为独.立自.由之国.家,中.华民.族成为自.由平等之民.族"。由国.民政.府组.织编撰的《绥蒙辑要》,在题为《中.华民.族》的开篇说明中,更是清楚明白地表达了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受封的地点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为气候悬殊,交通阻隔,而有风俗习惯之不同,语言口音之歧异,虽有汉满蒙回藏等之名称,如同张王李赵之区别,其实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华,原来是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孙总.理说,中.华民.族,就是国族。-----民国成.立以来,并将五族平等的原则订在约法,孙总.理的民.族主.义亦完全以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为目的。现在中.央政.府遵照总.理遗教,对于国内各民.族,竭全力以扶植之,时时刻刻,为我们边远的同.胞,图谋幸福,解除痛苦,又特设蒙藏委.员会,专为我们蒙藏同.胞筹划一切的改进,中.央委.员也有蒙古人员。所以说五族,就是中.华民.族,就是国族。”
1935年《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观念认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为了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是一个单一性民.族的观点。
1942年8月27日蒋.介.石发表的题为--《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中,从中.华民.族与中.华民国的关系,中.华民.族成员之间平等的、荣辱与共的"整体"关系(包括政.治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宗.教信.仰上的自.由平等关系等),以及这种关系认知的现实必要等各个方面,反复说明了他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解,其核心就在于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其各个组成部分都不能单独称为"民.族"。他虽然并没有直接阐述自己对民.族概念的定义,但其所谓"历.史的演进,文化的传统,说明我们五大宗族是生命一体",已然表明了其对"民.族"概念的理解。
实际上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最为广大的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脑中与心中的,是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
50年代,中.国仿照苏联的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阐发其民.族政.策时曾指出,某一群.体成为“民.族”要具备以下四个标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从共同的文化特征中显示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构成。于是根据这些标志,中.国的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400个需要识别的群.体进行了调.查。他们除去了一些大民.族共同体的分支,最终确认了50多个少数民.族。
然而苏联的这种民.族理论和政.策,对后来它的解.体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因为转型为民.主国.家而解.体了,但印度、印度尼西亚搞民.主却没有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没有实行列.宁主.义民.族政.策,而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实行了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列.宁主.义民.族政.策对解.体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极大的作用。
一、民.族身份法定化,阻止了各民.族自然融合的趋势。
二、不同民.族在法.律和政.策上有不同待遇,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严重违背现代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三、把国.家定义为是民.族联合.体,而不是公.民.联合.体,公.民不是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而是通.过民.族参与国.家事务,导致公.民效忠对象从国.家变成民.族,为民.族分离奠定心理基础。
四、按照每个民.族分布区域划分行政区,给民.族野心家提.供分.裂的物质条件。
五、形式上的高度自.治与实质上的完全剥夺,给民.族野心家提.供了分.裂的口实。前苏联一边在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建立共.和国,但一边又扣.留共.和国各种权限,留下欺.骗,愚弄,欺.压的恶.名。
因此,列.宁主.义民.族政.策的特点就是:给民.族分.裂分.子提.供分.裂的心理基础和物质条件,并提.供分.裂的口实。
多民.族国.家凡实行列.宁主.义民.族政.策的,无不存在着巨大的分.裂隐患。中.国也是实行列.宁主.义民.族政.策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走向民.主宪.政,分.裂主.义将对我们造成巨大的挑战。
谁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

“中华民族”这个词谁发明的?

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的是梁启超。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意思是,建立在五个大洲中最大的洲中的最大的国家,是哪个?是我中华;人口占据了地球三分之一的是哪个?是我中华;四千多年历史从未中断过的是哪个?是我中华。

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并非一个民族,而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

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扩展资料:

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留日中国学生所办的报刊当中,无论是《浙江潮》、《江苏》、《二十世纪之支那》,还是《民报》、《国民报》、《童子世界》,都对民族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的含义展开了讨论。

孙中山、章太炎这些革命党人从“革命排满”的立场出发,本来不大关心民族融合问题,但在梁启超、杨度这些大学问家的影响下,也不得不思考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问题。

随着中华民国的创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论,进一步将现代民族主义落到了实处。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国人的共识。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也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用法律形式将民族平等规定下来:"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就是"五族共和"的思想。

1924年以后,孙中山的"中华民族"理念,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行动纲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仅明确认同此一理念,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

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最为广大的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脑中与心中的,是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

50年代,中国仿照苏联的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阐发其民族政策时曾指出,某一群体成为“民族”要具备以下四个标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从共同的文化特征中显示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构成。

于是根据这些标志,中国的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400个需要识别的群体进行了调查。他们除去了一些大民族共同体的分支,最终确认了50多个少数民族。

参考资料来源:

“中华民族”这个词谁发明的?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是谁

“民族”一词,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其云: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是谁
上一篇 2021年10月01 00:00
下一篇 2021年10月01 00:00

相关推荐

  • 周莹的养子是谁的孩子,周莹的儿子怀先历史上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周莹的儿子是谁的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周莹的养父为了还赌债,将周莹卖到了沈家做丫鬟,可是,周莹并不愿意就这样向命运妥协,所以她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周莹不小心躲到了吴家少爷的轿子

    2021年10月01 24
  • 碧眼狐狸是谁,宋亚轩碧眼狐狸出自哪

    碧眼狐狸的概述郑佩佩出生:1946年12月4日出生地:上海市女儿:原子鏸1963年考入‘南国实验剧团’,毕业后进入邵氏公司当演员。从影首部作品为《宝莲灯》,片中尝试反串演出。1964年,主演文艺片《情

    2021年10月01 9
  • 神舟6号宇航员是谁,神舟七号宇航员

    神舟五号、六、七、九的航天员是谁神舟六号费俊龙、聂海胜神舟七号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只有搭载模拟人,没有航天员。神舟九号景海鹏、刘旺、刘洋神舟十号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

    2021年10月01 10
  • 甄嬛传里的淳贵人是谁,甄嬛传淳贵人扮演者图片

    甄嬛传淳贵人是谁演的?还演过什么?第2集(初登场)原来甄嬛和早已过逝的纯元皇后十分相像,太后不满甄嬛,故意说“甄”字犯了皇帝名讳,皇帝却被甄嬛的才貌深深吸引,力排众议,选其入宫,太后甚为忧虑。皇后前来

    2021年10月01 16
  • 那年花开的皇上是谁

    花骨中的皇上是谁《那年花开月正圆》刚开始播出的时候,我自己并没有看~后来身边越来越多的小伙伴讨论这部剧~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推送(吴聘死了~周莹怎么活)于是开始去看这部剧,越看越好看,对吴聘的扮演者何润

    2021年10月01 7
  • 影子是谁,影子在十二生肖哪个动物

    《庆余年》中,影子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庆余年》影子的身份是南庆鉴查院六处主办。大家都叫他影子大人。范闲、王启年一起抓司理理的时候,两人中圈套。陈萍萍的黑骑出现,瞬间扭转局势。从王启年口中,范闲第一次听

    2021年10月01 71
  • 清明作者是谁,清作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谁,诗名叫什么啊?清明的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2021年10月01 7
  • 红旗1949车主是谁,苏Uj1949红旗车是谁的车

    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人员名单1949年7月,32岁的曾联松在上海设计了国旗图案——五星红旗。然而,在征集到的三千余幅国旗设计图案中,五星红旗图案最初却未受重视。1949年的8月中旬,北平饭店413房

    2021年10月01 18
  • 历史上天明是谁的孩子,天明是嬴政太子

    秦时丽人明月心天明是谁的孩子  秦时明月中的天明是虚构人物。  荆天明,台湾武侠小说《秦时明月》的男主角(中国大陆热播动漫《秦时明月》男主角荆天明的原型)。其他名称为金元宝、岳皋、包元金等。  荆轲、

    2021年10月01 16
  • 进击的巨人阿尼是谁,进击的巨人有什么启发

    进击的巨人里面那个女巨人是阿尼变的,为什么阿尼要变身,她的目的是什么据说是某些科学家为了强化人类而进行研究,将巨猿的基因和人类重组。。那些没有意识的巨人就是实验的失败品。。目测艾伦父亲的研究。。。好吧

    2021年10月01 9
  • 球球嘉年华冠军是谁

    球球大作战嘉年华冠军在球球大作战游戏中的ID是多少?签到开宝箱无聊的时候,找一款游戏,相信大多数人不会去找网游,手游之类消磨时间。【这里指游戏仍未下载的时候,当然,特殊情况除外】那么一般我们会找一款小

    2021年10月01 18
  • 先生是谁,中国第一位女先生是谁

    春风先生是谁?适之先生是胡适。李宗仁先生曾评论胡适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就是说胡适爱惜名誉(公众形象、口碑)。胡适是民国少有的终身仍与包办婚姻原配一起生活的人,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其个人生活亦无缺

    2021年10月01 15
关注微信